我想打好“凉伞米粉”这张牌
红网新晃站讯 从凉伞集镇沿村山民级硬化公路往西,翻过小山坳,就开始进入满眼青翠的山谷。谷口溪畔,几栋占地一千余平方米的砖木平房院落出现在眼前,并传出轻微而律动的机械运转声。这是凉伞村二组杨承湘的机制米粉加工场。在这仲夏的早晨,笔者来探访这个山间“工厂”。
制作间内,年逾而立、充满自信的杨承湘正和家人及帮工在长达十余的米粉机械生产线上忙碌。精磨的米浆从和粉机入口匀速注入,经过机内高温蒸煮,另一端履带上就绵绵不断地推出洁白匀薄的熟粉,再经切粉机就成了细长的湿粉成品,或再用和粉机适当烘烤,就成了半干粉。
“我想打好‘凉伞米粉’这张牌”。杨承湘一边操作一边畅谈,凉伞镇由于生态环境好,作物产品质量高,加上农户加工技艺高超,凉伞米粉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一定名气,而其周边特别是黔东地区,民间普遍有吃“盘子粉”的习惯,凉伞镇还有很多制粉师傅打着“凉伞米粉”的牌子到外地开厂,近如梭溪村的吴宗台到玉屏,远如子成村的陆显和到贵阳,并且生意非常兴隆,赚了钱回来盖房,供娃崽读高中、大学。而凉伞镇随着温泉旅游区开发和集镇建设的加快,必然利于当地米粉特产的迅速发展。杨承湘认定这个势头,从传统的种植生产走出,并决心把地道的凉伞米粉业做大做强。去年10月以来,他通过承包土地等方式,选定这片离家不远、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风水宝地,投资五万多元建起厂房,购进和粉机、切粉机、磨浆机等机械及当地优质的粉米进行经营,并逐渐打开市场,产品除供应当地农户和上市销售外,还远销到贵州省的三穗、玉屏等地,开始建立了较稳定的销售网络,目前已售出产品5000多公斤,经营收入达2万余元。
“我还准备申请商标注册,进行产品包装。这是‘打牌’的关键环节。”
听着杨承湘坚定的话语,笔者心里充满感慨,希望这样的新型农民多些,再多些。
来源:红网新晃站
作者:潘光镜
编辑:redcloud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ap.hnxhnews.com/content/2010/07/07/838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