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感动
——记2011年新晃县“十佳青年标兵”彭宏高
他是一名党龄刚刚满足1年普通党员;但他时时以党员的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他丢三落四,家里的事情从来不放在心上,但工作却从来没有落下一件;工作11年来,他没有舍生取义的惊人之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与他相随,但他平凡的举动赢得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尊重。他就是新晃县委宣传部共产党员彭宏高。
“不是党的人,先入党的门”,这是彭宏高同志在县武装部工作时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早在2006年,彭宏高以一名普通干部的身份,主动请缨到凉伞镇冲首村扶贫。扶贫期间,彭宏高同志扎根深山,与村民一道,吃红薯、打岩沙、搅沙浆、修水沟,七山八岭中留下了他扶贫走过的串串脚印,走烂了3双鞋,手脚干粗活多次磨起血泡。为使村里各项建设有新的起色,他不仅牺牲了大部分的周未休息时间,还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500多元)挤出一部分资金帮助村里办事。为了让村里30多名适龄儿童有学可上,他扶贫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在村里无资金、无地盘、无材料的情况下,修建一所小学。修建学校群众难以集资时,他带头把自己仅有的给父亲看病的200元钱捐献了出来,感动了群众,使群众纷纷解囊捐助。扶贫项目的建设资金不够,他又自己花钱为村里打报告,找相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资金,忍辱负重,不辞劳苦,重病半个月却没有向任务人透露,仍然坚持工作。为节省开支,村干部10多次出城办事,他都是自己垫钱接待,没有向单位报过一笔帐,晚上,他还让村干部睡在自己房间里,自己却与同事搭铺。学校修建好后,老师没有工具做饭,他又将自己家里用的液化汽罐和液化灶等餐具和其它设备奉献给学校,并联系团县委等部门为孩子们送去上学资金和学习用品、衣物等。
一年来,彭宏高同志深入村组,情系群众,潜心工作,先后协调资金近50万元,为村里修建学校一所,村部活动室一栋,新修村组公路8公里,解决了全村39名小孩上学难问题,新建沼气63口,培养各类种养殖示范户42户,12名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全村人均收入由上年的640元上升到1350元。在冲首村扶贫一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村人民,该村13个村民小组220户群众联名为他向县人民政府请功。
彭宏高,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侗家儿郎,贫寒的家境带给他生活的压力的同时,更造就了他吃苦耐劳,敢于拼闯的坚强毅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家里的事情他是粗心大意,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乐在其中,似乎有一股永远都使不完的劲。
自调任县委宣传部新闻组工作以来,面对繁琐的工作,但他总有他的招,领导交办的事情多了,他总是用小笔记者一一记上,件件落实。2年多来,为了将本职工作做好,他没有完完整整地休息过一天,每天晚上,他至少都要工作到次日凌晨才入睡,在他的心里,完全没有了周未和节假日,即便自己的叔叔和岳父家里在周未时间里操办喜事,他却显得没有半点“人情味”。女儿3岁多了,但他没有好好陪过一次,女儿上户时他将其名字错报,妻子多次叫他去更名,可现在都还没有改过来。彭宏高父母年迈体衰,经常生病住院,他都是让妻子送住医院,母亲想办个老年证,交待彭宏高三年却一直没有着落。彭宏高有时工作忙了,早上上班买的早点忘了吃,就用来中午充饥又继续工作。如在2010年底彭宏高采写编辑我县最后一期《怀化日报新农村》时,因应对我县夜郎文化媒体炒作,最后留给他的仅有4天办报时间。在这4天时间里,彭宏高还要兼顾网站的更新,每天都是写稿和采编上传网站新闻到凌晨4点多钟,平均每天仅得休息3个半小时。用彭宏高的话来说,不辛苦那是假的,但总感觉累却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彭宏高的付出得到了收获。2010年,该同志200多篇新闻稿件见诸于报端。特别是在数十年一遇的抗旱救灾工作中,彭宏高多次深入抗旱一线采访,广泛了解我县旱情情况和抗旱典型,撰写了多篇有份量的抗旱新闻稿件,其中,新华社发表的《西南旱情蔓延湘西,新晃11万余人饮水困难》和《新晃旱情未得到实质性缓解》两条新闻稿,被全国60多家媒体采用;《新晃吹响抗旱“集结号”》被湖南日报B版头条采用,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我县旱情也由此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新晃黄牛肉成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彭宏高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抢抓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多轮的对外宣传,特别是参与策划新晃黄牛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闻发布会,并对在长沙举行的天价3万8的夜郎全牛宴报道后,新晃黄牛肉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得以明显提升。新鲜牛肉由以往的20多元每斤上涨到最贵98元每斤;休闲牛肉系列由原来的40多元每斤上涨到60多元每斤。新晃黄牛肉逐渐成为了新晃在受众眼里的“代名词”,成了全国响响的 “名片”,让新晃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县从此走出了湖南,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名声鹊起后的新晃黄牛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起来,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xhnews.com/content/2011/06/19/838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