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姚有国
2011-06-22 15:30:05 字号:

  我是一根针,要为乡邻挖出致富井

  ——记2011年新晃县“十佳创业之星”姚有国

 

 

  他曾经是一名令人羡慕的乡镇国企高级管理人员,不惑之年遭遇企业改制而被迫下岗。但他坚信“失岗不失志”,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打拼,如今,他不仅是一家年产值达100万元的水泥预制场的“姚老板”和创富能人,还是村民们交口称赞、带领乡邻共同致富的好村官。他就是大湾罗乡甘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国。

  在原新晃城郊水泥厂效益十分红火的时候,姚有国曾是一名收入稳定、令人羡慕的国家工人,当时担任水泥厂关联企业的一个混凝土预制构件场的经理。和大多数工人一样,在2003年水泥厂改制后,他也失去了职务和饭碗。在短暂的沮丧和迷茫过后,姚有国决定另起炉灶,回乡自己当老板,凭着多年从事水泥预制业的行业经验和期间建立起的客户关系,他骑着摩托车整日奔波于乡镇间,早出晚归,考察市场、四处筹资、注册登记,终于开办起了新晃天雷混凝土预制构件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姚有国就出乎意料地完成从国企下岗“姚经理”到私营企业“姚老板”的角色转换。

  经过几年的打拼和奋斗,姚有国的水泥预制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越来越好。现在,常年雇佣工人32人,旺季还要临时请人干活,年产值100万元,年上缴各种税费4.5万元。姚有国的预制构件场,不仅解决了一部分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实难题,还为促进该乡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本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这些年,姚有国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于是,他又抽出部分资金做投资,在新晃商业步行街和金星步行街购置了三个门面作为固定资产出租,年收入3万余元。现在各项收入加起来,他的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在村里率先盖起了新式洋房,开起了10多万的小轿车,让村民们开了眼界。

  姚有国致富不忘乡邻,在他的预制构件场内工作的工人都是原城郊水泥厂的下岗工人和甘家桥村的村民,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给30多个家庭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对于那些已经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他也力所能及地提供援助。村里孤寡老人姚本关等12户困难家庭就是他经常的资助对象,几年来累计资助金额近万元。

  姚有国做生意“讲良心,讲感情”。有些村民要盖房子,买材料钱又不够,姚有国就主动提出让村民们赊帐,只要交一些“本钱”,水泥预制板这些建材就可以先搬去盖房子,剩余的钱等有了再补上。

  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姚有国多年来的艰辛创业和爱心善行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2008年的村委会换届中,他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村民们都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会与他一同走上致富的快车道。

  姚有国上任之后,由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由村支两委成员、组长、村民代表参加的理财小组,对村委会历年财务情况进行了清理,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此举在全体党员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看到了党支部搞好全村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因为村里的事务繁忙,姚有国不得不把苦心经营多年的预制场委托别人管理,安心在村里工作。在2010年的通组公路水泥硬化工程中,姚有国个人捐资1.08万元,确保了该工程完工。从小老板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感动了全村党员群众,也得到了大家的衷心认可。在今年的村支部换届中,他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姚有国和村支两委深入调研后,提出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 ”来抓,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年,一是通过“一事一议”争取资金12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并集资5万元对通组公路和村民便道进行了水泥硬化,实现了村主干道、通组道路全部硬化、户户门前水泥公路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二是乡党委、政府通过向上立项争取资金60多万元修建了防洪河堤300多米,解决了该村600多亩稻田受洪水冲毁威胁;三是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为该村建大棚蔬菜40个,5400多平方米;四是争取上级资金20多万元建设人饮工程,解决120户400多人的饮水问题。五是2010年在县组织部的支持下,投资5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在县文化局支持下建立了村农家书屋,同时村支两委多方筹资3.8万元万对村级活动中心修建了堡坎、围墙和大门。六是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普及全村,达90%以上。

  发展村里经济的同时,在姚有国的带领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也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狠抓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建立了村秧歌队、腰鼓队,文体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力促进了文明新风建设。该村社会治安稳定,达到“四无”标准,计划生育合格,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几年来,正是这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使甘家桥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老百姓期盼着能早日解决的行路难、饮水难、农田灌溉难、用电难等老大难问题一一逐步得到了有效解决。村干部在老百姓中的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干群关系正朝着更加融洽、和谐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这一切,都得力于姚有国所带领的村支两委、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姚有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致富先锋和开拓者,身兼企业家、党员、村官三重身份,在经济相对落后、自然资源贫瘠的偏僻甘家桥村,致富不忘乡邻,把自己化作一根针,为乡亲们一针一针地掘出一口致富井,一口民生井、一口幸福井。

来源:红网新晃站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