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不仅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宝贵经验,而且立足新的世情、国情和党请,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展望了我们未来的前进道路。这次讲话,是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关键点上,是我国既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一次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用了四个“坚定不移”明确了我们未来的前进道路,为我们今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彰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邓小平也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经济建设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保证我们党、我们国家永葆生机,才能为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因如此,我党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代表先进力的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没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仍要继续坚持这一中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推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是的本质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格局的不断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经济建设承受了来自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更好的推进经济建设,如何更好的发展,成为我们党面临的又一个新课题。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住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为我国面临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又好又快的推进经济建设指明了道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二、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在政治上就是不断带领人民建设人民民主的过程。对于民主方式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全盘学习西方,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一种是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自己的路。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又带领人民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推进政治建设不断进步的正确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完全适应的地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有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使政治建设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从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构建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先进文化科学性的另一个标志,是它有一套合理的、先进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四、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逐渐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重要的一环,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一个特定、明确的领域,也成为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基地。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推进社会建设,要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处理好这些子系统的关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统筹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盲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牺牲一个子系统的利益为代价去争取另一个子系统的发展。推进社会建设,要以和谐社会作为根本目标和建设标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社会建设所应追求的根本目标,也应成为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根本标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按照这六大特征的基本要求,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事业,努力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未来的发展道路,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用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来源:中国网
作者:吕永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xhnews.com/content/2011/07/18/838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