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凸显“三镇”特色,催生“三镇”率先发展
2013-11-13 12:13:38 字号:

  新晃县是湘黔边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资集散地,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中寨、扶罗、凉伞三镇作为新晃县的重要乡镇,面对当前日益高涨的产业转移热潮和形势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凸显特色、抓好自己主导产业从而率先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三镇的发展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一、三镇主导产业现状

  当前,中寨镇、扶罗镇、凉伞镇三镇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发展适合产业,已渐具规模。

  中寨镇以侗民族文化为主导产业,民族风情浓郁,底蕴深厚,是北侗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该镇自然景观秀丽。中寨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历有八景、二十四庙、七十二屯、十二水倒流、十八座风雨桥、还有堪称北侗社会形态“活化石”的石凉亭尤为罕见,至今保存完好,日本、新加坡等国旅游和文化爱好者曾先后前住考察。该镇语言环境浓郁。新晃侗族自治县1956年设立,是全国设立最早的三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当时国家民委赴新晃的主要考察地就是中寨。中寨人人讲侗话。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讲侗语几乎不能与外界交流。至今中寨境内边远的村小教师教学仍然采用汉语与侗语互译法进行。该镇墟场古色古香。中寨由于后发展,一直没建农贸市场,自然墟场沿用至今。墟场绕集镇小溪两岸而设,两岸绿柳成荫,两座小桥架通南北。赶集日,商贩云集、人声鼎沸,酒肆人家生意兴隆,浓缩了一幅“小小清明上河图”的怡人景色。该镇民俗风情醉人。由于过来交通不够便利,离县城较远,中寨传统的民风民俗保持较为完整。中寨喜唱歌,有山歌、酒歌、嫁歌等。走进中寨,就走进了歌的海洋。而且在婚丧嫁娶中仍然有“煮肉”、“回门”、“唱祭文”等独特的习俗。中寨晏请宾客喜欢摆八仙桌,油茶、甜酒、腌菜、腊肉、猪脑肉等侗族特色菜仍然经常用来招待贵宾。该镇技艺原始古朴。侗族没有烽火台,中寨境内的侗族人民主要靠长号、树皮号报警、招集人马。号声凄凉幽远,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艰难。织布、印染、绣花垫底等技艺也还大量流传。计寨、大寨村还保留大量的织布机。建房技艺比较高超,大量无钉无铆的开口屋和吊脚楼成为飘扬在侗家的“凝固的音乐”。该镇寨名历史悠长。侗族聚集地方大部分以“寨”为名。明洪武年间,杨天应举家迁徒至此。因周围有新寨、柳寨、伞寨而得名“中寨”。“天应公”也成为湖南、贵州接边地区杨姓的始祖。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弘征先生欣然为中寨题名“中华北侗第一寨”。

  扶罗镇面积为101.32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共有16327人,以农业产业、矿产资源为主导产业。该镇有交通区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7个乡镇接壤,局部地区与贵州接壤。境内“晃天”、“晃三”省道穿过,16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硬化路。形成了覆盖全镇,辐射7乡的健全的交通网络体系。该镇有农业产业优势。一方面传统农业支柱地位稳固。年均种植水稻达到8000余亩,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5000吨以上。另外,特色种养殖业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该镇大力鼓励农户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目前,全镇有茯苓、太子参、金银花等3000余亩,年产值逾千万。种植葡萄1400余亩,预计年收入200余万元。发展各类养殖大户21户,成立了以皂溪村舒活生为首的 “凉伞花猪”养殖协会和以桂贡村刘树荣为首的新晃山荣虫子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该镇有矿产资源优势。该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重晶石矿、铁矿、铅锌矿等多种矿产,其中重晶石矿含量极为丰富,居世界前列。

  凉伞镇以边界贸易、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该镇具备独特边贸优势。作为湖南最西部的重要城镇之一,境内有“晃三”(新晃至三穗)、“凉玉”(凉伞至玉屏)公路穿境而过,是湘黔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东西两面与新晃县5乡毗邻,南北两面与贵州省天柱、三穗、镇远、玉屏等4县接壤,是湘黔边界5县12乡镇重要结合部及湘黔边境民族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目前,镇内有新街、老街两条主干道,有综合农贸市场和大牲畜交易市场各1个。其中,综合农贸市场划分肉类交易区、家禽交易区、水产品交易区等6个区域,共占地3亩,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摊位400余个。该镇具备丰富旅游资源。八江口(夜郎王)温泉位于凉伞镇冲首村,为贵州剑河温泉主水系带,流径深度 1100米,其水质为医疗氟水,对各类皮肤病、高血压、冠心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具有较好疗效。目前已引入浙江投资商总投资 1.2 亿元的新晃八江口夜郎王(国际)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项目开发将按照“夜郎文化、北侗风情、自然生态”的总体定位,演绎水的娱乐天堂和生态养生福地,到 2015 年底完成全部投资后,景区将达到国家AAAA 景区标准。该镇具备食品加工潜力。该镇以新晃湘当当食品加工厂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崭露头角,其产品已远销往湖南、贵州、四川、上海、南京、深圳等10多个大中城市。《潇湘晨报》、《怀化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要科学分析好三镇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全局,站在全县主导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目前,整个新晃县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产业定位不清,缺乏清晰发展思路。21世纪初,由于新晃卷烟厂的政策性关闭,导致新晃县在怀化全市的经济地位持续下降。再加上受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新晃固守着传统农业,缺乏创新意识和打破成规的勇气,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定位缺乏清晰思路,对发展部分项目仍有抵触情绪。

  2.产业集群不足,政府引导支持不够。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沿海及贵州、湖南周边县市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新晃县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效益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集群层次低、规模小、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产业集群度不高是导致新晃县产业布局混乱、专业化分工不明、县域经济落后等问题的原因。各集镇目前具有的一些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其在规模上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发展资金短缺,用地机制不够健全。发展乡镇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虽然上级积极要求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农村小额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发放惠农卡的形式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贷款发放主要是面向农村有实力、有基础的农户。由于一万元以上额度的贷款需要两个有固定收入人共同出面担保,绝大多数农民并不具备此放贷条件,因此一般群众事实上很难通过审批。在用地方面,由于受条件限制,有的产业规模过小,有的农民流转土地要价过高,造成土地成本过大,导致主导产业很难有大的起色。

  三、催生三镇率先发展

  同样,对于如何凸显“三镇”特色,催生“三镇”率先发展,也必须总揽全局,自县情出发,从整个县域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决策、部署。下面提几点建议。

  1.深化产业定位布局,培育优势战略产业。针对新晃县域战略性主导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继续深化各集镇区域分工,推进其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各乡镇具体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各集镇战略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地培育各集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与周边县市的比较优势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以中寨镇、扶罗镇、凉伞镇等三个乡镇为节点,形成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催生三镇“率先”发展。

  中寨镇位于晃中公路沿线,与新晃县8个乡镇和贵州省3个乡镇接壤,是北侗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该镇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要应依托自然景观、民族建筑、语言优势、民俗风情、历史积淀、区位优势等有力因素,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和边界商贸物流业为主,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力争把中寨打造成侗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和湘黔边界的物资集散地。

  扶罗镇位于晃天公路和晃凉公路交汇处,素有“新晃粮仓”和“重晶石之乡”的美誉。该镇要以发展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业为主,种养结合,形成主导产业;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引导和扶持符合矿业、能源环保产业等产业集聚发展。

  凉伞镇产业发展要依托其独特的边贸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劲的食品加工潜力及其他优势条件而进行。凉伞主导产业应以边界商贸物流业、现代旅游业、食品加工业为主。依托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边界商贸物流,打造湘黔边贸中心,继续发挥“小台湾”的经济辐射效应。依托八江口温泉,尽快完善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后花园式”中心旅游集镇。积极实施“一带两场”建设工程,把凉伞打造成新晃西部的商贸物流中心、新特色民居城镇、休闲广场。“一带”即西溪河景观带;“两场”即活畜交易市场,停车场。同时在“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硬化”上做文章,打造一个全新的集镇主导产业。要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凉伞豆腐”、“凉伞花猪”等特色产品,可以重点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2.发挥产业引导力量,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农村城镇化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启动国内有效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力量,以产业引导城镇规划建设,以城镇化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充分发展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城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商可经,有钱可挣。

  中寨、扶罗、凉伞乃至全县其他乡镇,要依据自身实际,选择特色产业建立起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条,做到“一乡一业”、“一镇一品”。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城镇人员的增加和产业的扩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大量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这样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就会被吸引到城镇。这样就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城镇是信息和人才、科技的聚集地,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和科技。县域就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和各种配套的设施,就会促使乡镇企业向县域聚集,乡镇企业的聚集,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餐饮业、运输业和商业就会随之发展起来。这样农村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同时发展起来,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就加快,经济就得到快速发展,中寨、扶罗、凉伞等三镇“率先”发展的目标就得以实现。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当前,产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新晃的产业布局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在国家层面、中西部区域层面和省市县内部层面的区域协作机制。国家层面上,主要是加强新晃与东中西区域间协作。围绕新晃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发展战略,全面对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切实瞄准100家跨国公司和100家境内外商协会开展专业化、产业链、点对点招商,以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全面发展新晃主导产业,寻求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协调发展。中西部区域层面上,新晃必须加强同中西部各省,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抓好相互的信息沟通,建立协调机制,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主导产业并布局,这样就尽可能的避免了“大而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局面。省市县内部层面上,新晃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要在一定程度上为省市和其他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提供良好的支撑,包括原材料,能源、人力等,以及相关配套的产业形成。这样不仅可以与其形成产业互补,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添加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新晃县更要加强本县内部的协调合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引导本县农民自愿、有偿、依法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到土地流转有中介服务、有基准价格、有运作程序。合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把更多的信贷投向中心城镇的中小企业,从而破解新晃集镇产业融资困境。

  4.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新晃要发展集镇主导特色产业,必须切实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策环境的优化。制定适合新晃集镇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出台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搞好服务环境的优化。牢固树立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强引导新晃县整体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使同一产业的企业能够集中在同一地区发展,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加大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项目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搞好人才环境的优化。建议县委、县政府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来源:商务局

作者:杨超 吴大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