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感受侗族农耕文化之魂
2015-11-25 11:45:29 字号:

  欢迎您来到农耕源景区,来到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新晃县城的农耕源景区内。农耕源景区地形别致,四周的山围起来象一个盆地,藏风聚气,就象一个聚宝盆。夜郎谷中的龙溪河水从深山峡谷中穿流而出,经农耕园,从龙溪口注入舞水。在这个山环水朝之地,住着一百多户人家,这个村的名字叫“梅子坪”。横亘在南边的一座山叫屯坡,是明朝时期一座军屯,顶部面积五亩。石头砌的屯门至今还在。屯下这片小地方的名字叫做“屯坎脚”,农耕博物馆就在这座军屯山脚下。农耕源景区,是一座城市林园、城市农园、城市果园、城市花园。这里是一片花木基地,以桂花为主,育有红豆杉、罗汉松、香樟、紫薇等三十余种苗木,以及数十种草本花卉;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农场,一百多户人家在这里耕耘、劳作,种粮种菜,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这里是一个水果基地,有葡萄、柑桔、柚子、枣子、李子、桃子、枇杷、荸荠子等十余种水果。这里一年四季碧绿如春,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一年四季万鸟争鸣;这里是一个长寿村,80-99岁寿龄老人有29位,占全村人口的5%。

  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就是选择这样的一个风水宝地,由馆主个人独资,于2008年开始筹建,经八年艰辛修建起来的一个民办博物馆,热爱“风水”的人士可以把这里作为一个案例进行研究。博物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由两栋木房、两栋砖混建筑组成一个院子,分为四个展区:夜郎居、农耕源、侗乡情、香味阁,现有藏品2000余件。两栋木房是典型的侗族民居楼,一栋是开口屋,一栋是跑马楼。这栋开口屋作为夜郎居展区,是按照侗族的生活起居来进行布置的,夜郎居上下两层,第一层有7个展厅,第二层有3个展厅。这栋开口屋,晒壁正中间凹进去,形似开口,所以叫做开口屋。为什么要开口?一是实用,为家人、客人开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二是美观,让房屋的结构富有变化,有参差错落的美感;三是寓意,表明侗族人民心胸开阔,虚怀若谷,很能包容,能海纳百川,容纳万事万物,跑马楼也是一样,寓示“胸宽可跑马,肚大能撑船”。四是迎客,开口唱起侗族民歌,欢迎四面八方客人的到来。有歌唱道:老坛泡酒甜又香,枝头喜鹊闹洋洋。侗家木楼开口笑,喜迎贵宾到夜郎。

  现在,让我们走进堂屋。堂屋是整栋建筑、整个院落的核心,是侗族人民迎客、会客、宴请客人的地方,也是神圣的祭祀之所。这里供奉的是“天地君(国)亲师位”。室内陈设布置神柜、神龛、神榜、太师椅、琴凳、对联等。书写的神榜颇有讲究,也就是:天要盖地(天不项头)、地不裂缝、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拖刀(枪)、位不离人。书写时,“天、地、君、亲、师”五字是站着书写,“位”字须坐下来书写,只有这样,众神灵才能在此坐位安身,护佑整个家庭。神柜是清代文物,上边供奉着官(禄)星、财星、寿星这吉祥三星的雕像,还有葫芦。传说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是葫芦救了侗族祖先姜良姜妹的命,所以侗族便一直崇拜葫芦,再者“葫芦”与“福禄”谐音,也祈望有福有禄。

  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包容、智慧的民族,更是一个奋发上进的民族。神柜上放着一个馨,每日早上烧香敬茶时,一定要一边敲馨,一边念词:“创业容易守成难,发愤图强家国兴”。堂屋两边还悬挂着一副五十年代的木制对联:“爱社如家共同劳动共同富裕;以身作则,争取先进争取光荣。”这还是我们至今一直所要追求的目标、仍然倡导和弘扬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两根琴凳,也是清代文物,虎脚、花边,可坐、可睡,可弹琴。两把太师椅,靠背雕刻的是“寿”、“喜”、“福”。左边这一把,靠背顶部是蝙蝠水纹的造型,表示“福如东海”;下边整体上是一只乌龟,表示“寿比南山”,龟背中心是花枝上的喜鹊,寓意“花开富贵、喜气盈门”;两边镶花瓶,表示平平安安。右边这把太师椅,其雕刻也是蝙蝠、乌龟的造型,寓意“福寿双全”。站在堂屋往外看,眼前的山,是左边的青龙作案,俗话说“伸手摸着案,发财千万贯”,右边是白虎,“青龙包白虎,儿孙代代有。”案山与房屋之间是宽阔的“明堂”,“明堂容万马,富贵传天下”。

  各位客人到了此地,感应了这里的山水灵气,也一定会儿孙满堂、富贵双全、有福有寿、喜气盈门。

  堂屋左边是起居室。里边用的是雕花床、亮柜、梳妆台、首饰盒、洗脸架、书桌、牛羊皮箱等。床、柜是民国时期的家俱,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床上是印花被面。洗脸架则是清朝初期的文物,至今约有1600多年了,每一个部件都是雕刻的,雕有龙凤呈祥、狮子驱邪、麒麟送瑞、貔貅纳财、加官进鹿(禄)、采花酿蜜、一世平安,还有表达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寓意的人物浮雕。整件文物的工艺十分精美,寓意深刻丰富。木箱里装的是牛角制成的保健凉席,也很珍贵。

  右边一间,也是起居室,也是整套的民国家俱,花床、亮柜、衣柜、小皮箱等。床上的蚊帐是侗家用麻线织造、用靛蓝颜料染成的。

  现在让我们走进火铺间。这是侗家人生火做饭菜、烤火就餐、摆龙门阵的地方。大大的火铺中间是火堂,锅子、鼎罐就架在这三角撑架上煮饭、炒菜、烧水。顶上是炕,用来薰腊肉的。火铺边摆放雕花碗架,陶制水缸用雕花水缸架套着,还有洗脸架。屋角放的绿色大水缸也是一件文物,周围是人物、花草浮雕图等。火铺间,也是侗家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但一家人吃饭喜欢坐在火铺上,就是来的客人也都喜欢坐在火铺上,喝酒、划拳、摆故事、唱侗歌,其乐融融。春节期间,还会围坐在火铺上打闹年锣,煞是热闹。关于火塘,有侗歌这样唱:

  做的火塘四四方,三角撑架放中央。

  火塘不断千年火,鼎罐不断万年粮。

  火铺间的左边是饮食文化间。放有酒坛、腌菜坛、酸水坛、米桶、竹筛等用具。侗族喜欢吃酸味,酸菜、酸水、酸萝卜、酸鱼、酸肉等,所以人们都说“侗不离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窜”。侗族喜欢泡酒,还有米酒、玉米酒、高梁酒、麦酒、红薯酒、刺果酒、刺梨酒、葛根酒等。真正的泡酒,是未经烧烤蒸溜的糯米甜酒娘子,又称黄酒,味道香甜,浓浓的,白中带黄,喝起来轻松入口,让人慢慢醉去,久醉不醒,所以很多客人说它是“甜蜜的陷井”。刺果酒能健肾,刺梨酒润肠胃,葛根酒有益于防治心脑血管病。

  火铺间的右边是客厅。客厅里有两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作者是新晃的一位女艺人),一幅是五虎上将图,剪的是蜀汉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一幅是红楼梦大观园人物场景图,他们是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薜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两幅作品工艺精湛,堪称妙绝。还有两幅亦书亦鱼的字画作品:龙和虎(双龙戏珠、虎虎生威),作者是著名的苗族书画家石翔(原名杨联盟),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韩国博物馆及李鹏、朱熔基等多位国家元首珍藏,并到美日等十多个国家巡展。

  火铺左边的后面一间是闺女房。里边有一架清末的花床,照面是十四幅人物浮雕图,配以花、瓶、鱼等浮雕图案等。融会了文武双全,加官进禄、花开富贵、年年有余、平平安安、财大如山、麒麟送瑞、双狮佑祥、五福临门、益寿延年等寓意,意蕴十分丰富。

  二楼三间主要陈列展示印染、蜡染、刺绣等用品。印染制品主要是床上用品:床单、被套等;蜡染制品有装饰工艺品、穿戴用品等。所制图案有花草、动物、人物等不同类型。

  左边一间的印染主要以花草图案为主,“花”向来是欣欣向荣的美好事物,是美的象征,侗族人民热爱爱、追求美、创造美,世代相传。在花纹图案中,太阳花最具代表性,植物生长、人的生命都离不开太阳,侗族人民崇拜太阳,所以被子上大多印制太阳花,太阳崇拜是侗族人民最古老的崇拜之一。侗族人民还有一个理念:做人要有棱角,但必须方正,也就是说要是非分明,公道正派,所以被子上还有四方菱形图案,以体现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同时,上圆下方也表现了侗族人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的被面饰以蝙蝠、寿字纹,是有福有寿的意蕴表达。

  展厅中间是两幅苗族蜡染制品,反映苗族劳动、娱乐的生活场景。这些画,大多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很生动、很有美感。

  中间展厅的印染制品有:喜鹊闹梅、狮子滚绣球、双龙抢宝、丹凤朝阳、蝴蝶双飞、鹤立荷花、两鱼戏水等图案,同样反映着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追求,其中的两鱼戏水象太极图,不仅蕴含“年年有余”之意,更是一种生殖崇拜的意向,侗族喜逐水而居,生活中发现鱼的繁殖能力很强,也希望自己能象鱼一样子孙昌盛。

  展厅中间桌上的印板是制作被单印花的模板,印花的制作过程是先把模板覆在白布上(家机布),然后用白色的浆料在模板刮,让它从小孔透下去粘在白布上,待白浆干后再将其放进染缸,染成靛蓝。凉干后,再将染在白浆上的蓝色刮去,最后露出白点组成的花纹图案。

  右边展厅的印花被单,印的大都是动物图案。有双鱼图、蝙蝠图、喜鹊登枝、蝴蝶飞花、麒麟送瑞、丹凤朝阳、凤凰亮翅、双龙抢宝、狮子滚绣球、双鹤逐阳等,有的还饰以太阳纹、寿字文等。

  厅中间桌上是蜡染制品,其中一幅为纯手工蜡绘作品,是蜡染制品的第一道工序,用蜡绘好图案后,再拿去染成蓝色,凉干后再以高温将蜡熔退露出白布底色,形成白色花纹,花纹中有鱼、鸟、虫、蝶和花草。手绘时运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很有艺术效果,观赏性很强。

  让我们下楼到香味阁展区。这里是水碾坊、油榨坊、炕房、灶房、烤酒坊。水碾,是侗族人民利用水能碾桐籽、茶籽、油菜籽的工具。榨油的操作过程是:先把桐、茶、菜籽这些东西炒过以后,用水碾碾成粉末,然后蒸熟,再用稻草包扎成厚约4公分、直径约25公分左右的大圆饼,外套铁圈箍起来,然后安放到油榨槽子里边去,用若干木尖尖紧,再由4—6人持油棰猛击油榨里的油木尖,油木尖边撞边挤,越挤越紧,慢慢将油饼挤出油来,直至将油榨干。油就流在油榨底部的木盆里。这种原始古老的纯手工榨油方式至今仍在边远山区使用。

  放在旁边的是木樏子,是过去使用的剥谷壳的工具,可称“剥谷机”。这个是使用人力推磨的,有水的地方则用水能带动。摆在边上的是链式龙骨水车,古代的抽水灌溉工具,可称木制“抽水机”。阁里边是用柴火薰炕蜡制品的炕坊,一次可炕六七百斤肉。还有灶坊,用来做饭炒菜,烤酒等。

  在夜郎居两头的阶沿上,这一头有粑槽(打糍粑用的)、打谷机,那一头有石臼石磨等加工工具。

  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源展区,追溯一下侗族农耕文化的源流。该展区有上下两层。

  第一层大厅是“民族源”展厅。主要展示民族与文化的起源。从左壁到正壁再到右壁,悬挂人类起源及传说中的人类祖先:有巢氏、燧人氏、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画像及说明,还有太极八卦图、侗族苗族简介、侗族宗教信仰简介等。正壁下陈列最原始的崇拜——生殖崇拜物。厅中玻璃柜从左到右依次陈列纸质文物、木雕文物、石制器具、兵器、猎枪等,前方左侧陈列有烟具、水酒壶、熏炉,以及击石起火的工具等,柜上是画眉鸟笼,前方中间玻璃柜陈列生活用的陶器、瓷器、竹器、石器等,前方右边陈列神灯系列、马灯系列。

  往右进门进入服饰、工艺展厅。这里陈列着侗族服饰系列:帽子、衣、裤、百折裙、背兜、绑腿、鞋类等,还有刺绣、木雕等工艺品。

  往里进入乐器展厅。这儿有锣、鼓、钹、唢呐、琵琶、牛腿琴、土号等,这些特有乐器千百年来演奏出了一曲曲令人震憾和令人陶醉的音乐。

  往左进入后正厅,这是农耕工具展厅,陈列着犁、耙、竹篮、竹篓、竹筛、竹饭盒、粑盒、鞋具、老秤、马鞍、木工工具、饭桶、谷桶、染架、碗柜等。右壁玻璃柜陈列瓷器,左壁玻璃柜陈列陶器。有意思的是十六两一斤的老秤,十六两秤星是“寿、禄、福、喜”四种含义循环四次。为什么要设计十六两一斤?目的是叫人们在做买卖时不要短斤少两,否则就会没喜、少福、损禄、折寿。只要少四两,喜、福、禄、寿就全没了。这是在教育人们不要有欺诈行为,要诚信经营。

  再往左,进入木器、铁器用具展厅。陈列有打铁用的铁镦、风箱及其加工出来的刀具、猎具、锄头、钉钯、补鞋工具等。木器中有木桶、木斛、木升、蒸笼、木撮箕、木瓦桶、木砖模、切泥架等,还有牛角耨秧钯、竹撮箕、竹瓢、竹高脚、连枷等。

  往外进入家俱展厅。这儿有两铺木雕花床,还有梳妆柜、洗脸架、书柜、木雕椅、雕花凳等。花床中,一铺是清代文物,雕有龙、麒麟、蝙蝠、寿字、花瓶、花边等,寓意丰富。另一铺疑是明代文物,照面里层为梅花、荷花、凤凰浮雕和双龙镂空雕,最有意思的是床檐拱雕以竹鞭(竹根),这正是夜郎古国竹崇拜的象征。传说夜郎王诞生于竹,竹为夜郎人之根,故在床檐饰以竹根,表示自己是夜郎古国的后代,还要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在花床雕刻中发现古夜郎的竹崇拜,实在难得,这根竹鞭也就使得这铺床的价值提高了若干倍。这铺床照面顶部的外层,是五幅不同的人物场景浮雕图,究竟表现的是什么场景,表达何种念义,目前还难以确定,有待更高层次的专家来研究。梳妆台是民国初的家具,既可梳妆,也可当书桌使用。洗脸架是清末民初的,一只待飞的老鹰木雕立在架子顶部正中间,鹰是智慧、勇敢的象征,它有雄心壮志,豪情万丈、充满自信,它朝气蓬勃,振翅高飞,勇于博击,在家里还能驱邪辟煞旺风水。

  现在让我们上二楼参观。

  二楼展厅有前后两排,前排第一间是纺织坊,陈列着织布机、纺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纺织原材料一般是麻、棉,用麻棉织成白布、床单、被子、蚊帐等。

  进入中间大厅,这里陈列的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一部分零部件,还有做鞋用具等。后壁下主要展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侗藏红米”和两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晃黄牛肉、右旋龙脑的有关情况。以上三种被誉为“新晃三宝”,本馆皆有销售,感兴趣的游客不妨带一点回去尝用。

  再过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侗族傩戏“咚咚推”,于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陈列的是一些傩戏面具和道具。

  往里走到后排展厅,这里有渔猎工具系列藏品:渔筛、渔网、渔箕、渔篓等,

  再过去是竹制焙笼(烘谷用的)、箩筐、背篓、烘笼等。还有盛油器具,这些盛油器具有篾制的、树皮制的、竹筒做的、铁皮做的等。

  以上这些藏品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纯朴、温和、善良的美德,以及不怕困难、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矢志追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各位游客大家辛苦了,参观了这座博物馆,让我们对过去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民族风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就是侗族农耕文化之魂,也是侗民族文化之魂。

  最后,让我唱一首侗歌献给大家:

  舞水滔滔奔大江,农耕文明渊流长;

  侗乡风情似美酒,先人智慧古来强;

  共把文化来繁荣,一同圆梦奔小康。

  欢迎您下次再来古夜郎新晃旅游,再来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和指导。

来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