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融媒讯(通讯员:李娇娇)她以课堂为沃土,播撒感恩的种子;她以微光汇成火炬,照亮万千学子通往未来的征途;她以赤诚初心践行教育使命,用专业与情怀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动人篇章。她就是大山里的“点灯人”——潘文华。
2015年9月,潘文华踏上侗乡的讲台,先后在米贝学校、林冲镇学校、扶罗镇中学留下足迹。十年间,从语文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文学社社长,她像一棵常青树,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她曾获怀化市“阅读名师”“骨干教师”“记功人员”“县优秀班主任”,以及县“科研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教育报刊集团授予的“优秀执行站长”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用热忱与专业刻下的“教育年轮”。
深耕教学:让课堂迸发生命力
她坚信课堂是“生命磁场”,始终以“生命课堂”的理念深耕教学。她把课堂搬进大自然,拆掉课堂的围墙,将侗乡的晨雾揉进课文解析,把山间的溪流酿进作文素材。讲《三峡》时,她带着学生静观校园旁的溪流,让“素湍绿潭”在眼前漾起具象化的涟漪;分析议论文时,她引入村里种农田的日常,让“论证要具体”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触的生活肌理。从字句锤炼到文本深读,从课堂互动到课外畅谈,她始终以学生的生命体验为轴心,让课堂流淌着灵动的生命力。
“孩子们在学,我也在学。”她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深耕教学,像捧着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书般钻研教材教法——在课题研究的褶皱里打捞灵感,在课堂实践的熔炉中淬炼创新。案头堆叠的教案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蜿蜒成河;深夜伏案的台灯下,光晕漫过摊开的书本,在稿纸上洇出浅黄的暖。这些细碎的光亮,终化作漫天星子,温柔落进每个孩子的眼眸。这份执着与热爱,不仅让她带的班级优秀,更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了根,抽了芽,舒展成蓬勃的生命力。
以爱润心:把班级酿成温暖的家
“咱们这个班就是一家人,福分共享,难处共扛。”作为班主任,她的“治班秘诀”藏在细节里。她会在课间给孩子们递上温热的牛奶,听少年倾诉成长的困惑;会在放学后留在操场,陪着心事重重的孩子一圈圈散步;也会在暮色笼罩的办公室,就着灯的暖光,将学生揉皱的梦想一点点抚平,轻声鼓励他们重新执笔书写未来。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关怀,早已织成细密的网,将每个年轻的心灵妥帖安放。
在学生们心里,她既是传道授业的严师,更是无话不谈的挚友,像春日暖阳,悄无声息地照亮了少年们的成长之路。春节临近时,她总变着法子为孩子们增添一份限定的温暖,抽盲盒、发红包 ......端午的清晨,大家的课桌里悄然躺着她亲手包的粽子;中秋节,她和孩子们分食月饼,月光与笑声在香甜中轻轻流淌……寒来暑往,无数个夜晚的陪伴与付出,都化作了学生心中最温暖的记忆。这份纯粹而珍贵的师生情,早已成为她教育生涯中最动人的篇章。
薪火相传:让文字开出希望之花
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莫过于平溪文学社里,她迈着轻盈的步伐,穿梭在孩子们之间,微微俯身,轻轻点着作文本说道:“这里的描写可以再细腻些,比如‘风拂过脸颊’,若写成‘微风如一双轻柔的手,缓缓抚过滚烫的脸颊’,是不是画面感就更强了呢?”孩子们微微点头,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深夜的办公室,台灯下摊开的作业本上,红黑交织的字迹里藏着“这个比喻用得妙”的肯定,也有“此处可补充生活实例”的指引。
经她悉心打磨,孩子们的文字渐渐“破土”。截至目前,已有70余篇作品陆续登上《科教兴报》《边城晚报》《初中生》,并且多篇文章在掌上怀化、湖南教育信息网等平台或网站发布。
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潘老师让我明白,山里的故事,原来也能被远方的人读到。”在这场与文字共舞的旅程中,她为孩子们播下的,不只是对文字的热爱,更有望向远方的希望。
岁月无声流淌,她在侗乡的每个晨昏,都化作了照亮侗乡孩子的星光。对教育事业,她以赤诚之心深耕不辍;对学生成长,她将责任化作点点星光;对文学创作,她用滚烫热爱浇灌灵感。这位守望在侗乡的教师,正用行动书写着“点灯人”最美的模样。
来源:新晃融媒
作者:李娇娇
编辑:罗云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ap.hnxhnews.com/content/646942/90/15188770.html